活动主题:悠扬之声-毛冀钰副教授获奖学生·张又予钢琴独奏音乐会
举办日期: -
举办地点:

查看详情

悠扬之声-毛冀钰副教授获奖学生·张又予钢琴独奏音乐会

添加时间:2014年10月11日 浏览:0次

                

 

                毛冀钰副教授


       获奖学生•张又予  钢琴独奏音乐会


时间:2014-10-18
地点:东郊记忆悠扬钢琴体验中心
票价:¥50元

购票地点:
1. 龙江路22号附13-14号悠扬琴行
2. 致民路34号悠扬琴行
3. 东郊记忆悠扬钢琴体验中心
购票热线:400 028 3031


一、指导教师简历 


    毛冀钰,男,1978年2月生于四川成都,现任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主科教研室副教授,四川省钢琴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常务理事,四川省“学会杯”钢琴大赛执行总监。5岁开始学习钢琴,1990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1996年以包括专业在内的所有科目均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放弃了保送四川音乐学院本科的机会,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本科。2000年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后开始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至今,并于工作期间完成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艺术硕士(MFA)深造,成为四川音乐学院第一位钢琴专业艺术硕士。


    在工作中,毛冀钰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在四川音乐学院历年青年教师业务考核过程中全部获得“优秀”称号,是全系获得“优秀”称号次数最多的教师之一。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要求严谨细致,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近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上创造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专业比赛奖项80余项,业余比赛获奖约40余项。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之外,还编订了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钢琴表演专业的本科教学大纲草案,经专家组审核修订后已于2004年投入使用并沿用至今。

二、演奏者简历


    张又予,女,四川音乐学院附中高一学生,9岁开始师从毛冀钰老师,2011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钢琴表演专业,并在多项钢琴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主要包括:
    2011年“李斯特纪念奖”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儿童A组第二名; 
    2011年第二届澳门-亚洲钢琴公开赛重庆赛区少年儿童组一等奖,决赛第二名;
    2012年第二十一届“哈曼尼”美国国际音乐公开赛中国赛区预选赛成都赛区少年A组一等奖,中国赛区决赛一等奖;
    2013年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四川赛区第一名;
    2014年四川音乐学院首届“学院杯”钢琴比赛初中组第二名;
    2014年招商银行金葵花杯全国钢琴大赛少年B组四川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二名(四川选手在该项赛事上最佳成绩)。

三、节目单


    1、平均律上卷No.13,升F大调,BWV858---------------------(德国)巴赫
    2、奏鸣曲No.62,降E大调,Hob.XVI/52-------------------(奥地利)海顿
    一乐章:快板
    二乐章:柔板
    三乐章:急板
    3、音乐会练习曲《轻盈》-------------------------------(匈牙利)李斯特
    4、三首钢琴音诗《夜之幽灵》-----------------------------(法国)拉威尔
    第一首:《水妖》
    第二首:《绞刑架》
    第三首:《幻影》

四、曲目简介


    本场音乐会曲目涵盖了钢琴艺术史上全部四个时期:巴洛克、古典、浪漫和近现代派。 


    一、巴赫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鼻祖和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他所创作的48首平均律被誉为键盘音乐的旧约全书,而这首BWV858是其中最为优美的篇章之一。全曲由前奏曲和赋格两个部分构成,如歌的旋律线条充满清新的流动感,散发出从容优雅的高贵气质。


    二、海顿是古典时期的第一位大师级音乐家,也是贝多芬的作曲老师。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也是他规模最为庞大的钢琴作品,堪称早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经典之作,带有鲜明的曼海姆交响乐派的动力风格,呈现出管弦乐般的丰富音乐变化。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一乐章的快板正直而热情,二乐章的柔板带有哲理般的沉思,三乐章的急板又表现出海顿招牌式的幽默与机智,的确是难得的佳作。

 
    三、李斯特是浪漫时期最为炫技的钢琴大师,他所创作的众多辉煌的钢琴作品和他本人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奏技巧常常令人忽略了他的音乐艺术中颇为重要的一个元素:诗意。这首《轻盈》就是展示李斯特诗意的典型作品。尽管作为“练习曲”而言,这首小品的技巧并不轻松,但李斯特却并非单纯炫技,而是在快速的手指跑动中流露出哀婉的情愫,和风细雨、行云流水,潺潺清溪、娓娓道来。


    四、浪漫主义之后,近现代派音乐明显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法国的印象主义。这股源于绘画的艺术风潮逐渐波及到了音乐,造就了德彪西和拉威尔两位印象主义音乐的大师。《夜之幽灵》创作于1908年,是拉威尔根据法国诗人阿•贝朗特的同名叙事诗而创作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和《幻影》。三首作品各自独立,《水妖》有着绵长的旋律,《绞刑架》以神秘的和声铺就,《幻影》的节奏感极强。但整合起来其结构又形似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并且具备共同的艺术特征:魔幻、神秘、邪恶、恐怖。
    1、《水妖》,描绘了神话里水中女妖以幽怨迷幻的歌声引诱航行中的水手,先是倾诉衷肠,后兴风作浪,在妖气冲天中将一切化为乌有。
    2、《绞刑架》,其恐怖气氛受到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爱伦•坡(他擅长创作神秘恐怖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描述了绞刑架上的尸首在落日的余晖中不断摇晃的恐怖场景。
    3、《幻影》,描绘了传说中来无影去无踪、经常变换形象的邪恶精灵。全曲技巧极其艰深,节奏精密而复杂多变,演奏难度跻身于钢琴文献中的顶级之列。

网站建设及推广服务:纵横天下